我的简介

我的照片
世界就像一本书。或许当下我翻过的数页比你多。偶尔我们刚巧翻到同一页,但是各人的体验和领悟可能也会截然不同。 旅行不是比赛,不是去过更多的地方就赢了。旅行是一种生活态度、一种自我成长的体验和分享爱的过程。

2012年10月9日星期二

主的圣殿

到达意大利的第一天,我们jetlag了。早上四点就起身,呆呆地等天亮。第一天要做的,是到罗马市内的另一个国家去,The Vatican City。

根据网上的资料,搭上Metro,其实我们还是没有多大的方向感。然后,老公看到一个身穿古装(古罗马修士的服装)的人,跟我说,我们只要跟着这个“指路明灯”走就准没错。


于是,离开metro station,我们一路跟着我们的“指路明灯”到了这里。

穿过这一排排的柱子,我们就到了另一个国家。
The Vatican City,这个面积只有44hectares,人口不过800人的国家让它成为世界上最小的国家。


早上七点的人潮,还算少。几分钟就可以进去了。当我们出来时,那人龙长得吓人。


St. Peter's Basilica,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教堂之一。汇集了当时顶尖的工程师,Donata Bramante, Michelangelo, Carlo Maderno 和  Gian Lorenzo Bernini呕心沥血的作品。走到这里,让人情不自禁地“哗...”,叹为观止啊。 那天的天空很蓝、阳光有点刺眼,我们仍然抬着头努力的看着。

大教堂的入口,每一寸都是鬼斧神工。


这是我们来到意大利所到的第一所大教堂,堂皇、贵气、美丽...想不出到底能怎么形容它。然后,我们不停地拍照,一心想把这一切带回家。可惜,所有的照片都无法述说当时万分之一的惊艳。带回家的,是我们当时惊叹的心情,每每想起时的激动。


教堂的四处都有不同造型的雕像,盛着被祝圣过的圣水。而所有的雕像,无论大小,都是由完整的大理石雕塑出来的。倘若是今时今日,要上哪里找这么一大块完整的上好大理石?


因为我们到得早,赶上了一场意大利文的弥撒。虽然听不懂,但是还是可以感受到那份blessing。当choir用意大利文唱圣诗时,旋律好似天籁之音。


九点的大教堂,开始人头汹涌。教堂里的灯光照明非常有限,所有的光线,都是透过屋顶上的窗户照进来的。古人的智慧,让这古老的大教堂在白天永远的采光十足。


认得这里吗?有看过 Angels and Demons 的猜到吗?这里是通往大教堂地下室的通道。据说,这里被选为圣彼得大教堂的地点是因为这里被相信是耶稣的宗徒,圣彼得的葬身之地。而所有历代的教皇,都被葬在这座教堂底下。


大教堂的某一处挤满了许多游客,为的就是这一座Michelangelo的作品。讲述着耶稣的尸体从十字架被御下后,圣母玛利亚抱着他的尸体哭。这么大一座雕像,也是从一块完整的大理石打造出来了。


十一点多,大教堂外头。那天热得...受不了。


我们在大教堂旁的邮政局,跟很多游客一样。买了明信片、写上几句当时的心情寄回家。因为从这里寄出去的明信片,才会有着Vatican这个国家的印章。

当我在拥挤的邮政局里找笔填写明信片时,老公spot到在我们隔壁在写着明信片的竟是他槟城的同事。在千里之外的某一家邮局里遇到熟人,又一次证明这个地球其实很小。就这样,我们跟她借了笔,写了我们的明信片。

然后,我们也跟其他游客一样,到邮局外的邮筒去拍一张把明信片投入邮筒的照片。可是我太快手快脚了,老公才拍完照片我就真的把那postcard投进去了。结果,老公那张照片里的postcard其实是向他朋友借的。哈!


在炎热的太阳底下,跟Vatican City说拜拜。
往下一站前进中。


2011年8月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