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,爷爷常常拿着家乡寄来的信念给我们听。然后,他会提醒我们他家里的地址...陆丰市潭头乡第一村。久了,这个地址就牢牢地留在我的记忆中。
这是我第二次回乡,回想起上一次已经是1997年的事。隔了十多年,原来小小的村庄都变了。到城里工作的乡亲们赚了钱,在村里盖起了大大间的房子。我也不再是当年的黄毛丫头,变成了曹师奶。
郑氏家祠也变得不一样了。或许大家都比较受教育了,上一次来的时候,几个老一辈的乡亲不让女人入祠。事隔十多年后,守祠的换了一个中年人。他告诉我们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规矩,年轻人也都很少回来祭祖了。偌大的祠堂,显得有点荒凉。
既然少了规矩,我们就很大胆地趴在祭台前研究那一排排的神位牌。最早那个是清朝某个年份的,那些字很难看得动。而且,也只有长房嫡子的神位牌可以供奉,男权主义当道的时代。
因为没有人供奉,祭台前的桌子空荡荡的。只有两对咸丰年代留下来的“圣杯”。
离开祠堂,往村里走,一路荒凉。领着我们走的大叔说,人都跑到城里讨生活了。只有大时大节时才会回来放鞭炮。门前那些红色的爆竹碎片都是个多月前清明时留下来的。
围村的房子,大多没有门。十室九空,没有什么人气。
很难想象吧。在一个小小偏僻的中国小村庄里竟然有这么一间教堂。而且还被保存得很好,上回来时我们有进去看过,里面还装潢得不错。跟四周那破落的围村房子比起来,有点格格不入。大叔跟我们说,村里很多人都是天主教徒, 这间教堂每个月还会有神父来办弥撒。
为什么在这小小的村子里会有天主教堂?据说是清朝时大量的传教士到中国去传教,在这村子里救了患有瘟疫的村民。于是,整个村子的人就信了主,一直到现在。
小时候,常听爷爷说要寄钱回乡建教堂。每一次,爸爸都回跟他说他被骗了。1997年,爸爸到东莞工作,那一年我们全家一起回乡。寻找这一间爷爷口中的教堂。结果,事实证明爷爷没有被骗,因为我们在教堂里的墙上,看到爷爷的名字(捐献者的名字)。
那次我们拍了很多照片给爷爷看,爷爷看了非常激动。想起南拳妈妈牡丹江里歌词,回不去的名字叫故乡 。
在教堂附近,终于看到一些人气。一群小朋友在嬉戏,看到我们拍照都过来凑热闹。然后我们把相机递给他们看,几个小孩看着相片中的自己笑得更灿烂。
凭记忆,终于找到爷爷的故居。上回来的时候还没有这么没落,那时有一个亲戚住,大叔说那个亲戚太老了、不在了。
怎么知道这是爷爷的故居?那是上一回我们来时,村里还有很多人。我们说了爷爷的名字,热心的村民把我们带到这里,就在教堂附近。当我们在房子客厅的墙上,看到爷爷寄回乡的照片中找到我baby时候的照片、爸妈和姑姑们的结婚照后,就可以确定了。
如今房子被上了锁,我们只能在门缝中偷看。然后老弟跟老公解释屋里的情形。
十年人事几番新,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
2009年5月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